丨动物双歧杆菌和乳双歧杆菌是是同一种细菌吗 该信吗
动物双歧杆菌乳双歧杆菌
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坊间流言。然而很少人去求证这些流言的真实性,久而久之就变成了真事。在这里,小编必须提醒大家,凡事不能片面的听取别人所说,一定要确实有了官方证实才能相信。
谣言:
酸奶中的双歧杆菌指的是相似的菌种,生理功能类似。所以这俩是同一种东西。
辟谣:
近日,中国营养学会益生菌益生元与健康分会组织专家,整理编发了我国有关可食用菌种和益生菌的名单,引起很大反响。
同时也有部分读者产生了一些疑问,今天我们将针对其中典型的一例请专家作答。
●Question 读者疑惑
《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<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>的通知》(卫办监督发〔2010〕65号)发布的益生菌名录中,把动物双歧杆菌(乳双歧杆菌)【Bifidobacterium animalis(Bifidobacterium lactis)】并列,这两种细菌等同吗?
●Answer●专家解答
依据微生物分类学,菌种的名称不是一成不变的,而是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,不断发现新的菌种,而随之调整、变化。
但目前国际上菌种相关研究或学术组织(如国际乳业联盟IDF、欧洲食品安全局QPS、德国生物资源中心DSMZ、全球生物资源中心ATCC等),因目的或应用范围不同,对于菌种名称的理解和使用并不完全一致。
我国的《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》主要是以保证菌种应用于食品的安全性及必要性为主要目的,菌种名称也与当时国际上的食品相关菌种名单,如IDF名单及QPS名单中的名称保持一致。
即动物双歧杆菌与乳双歧杆菌为同一菌种的不同名称。
/1969年/
动物双歧杆菌最初由Mitsuoka 博士分离,命名为长双歧杆菌动物亚种生物型a(Bifidobacterium longum subsp. animalis biotype a)【1】。
/1974年/
由Scardovi and Trovatelli博士正式命名为Bifidobacterium animalis【2】。
/1977年/
乳双歧杆菌(Bifidobacterium lactis)由Meile博士等命名,但由于其与动物双歧杆菌的DNA同源性高达85.5 -92.3%,因此,从细菌“种(species)”的定义和分类学角度看,动物双歧杆菌和乳双歧杆菌应该是同物异名。
/2004年/
MASCO博士等研究表明【3】,这两种细菌并不是同一个细菌,二者在种的水平上是一致的,而在亚种水平上明显不同,因此二者应该是两个不同的亚种,即动物双歧杆菌动物亚种(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ubsp. animalis)和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(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ubsp. lactis)。
二者具有动物双歧杆菌菌种的特征,
如:革兰氏染色阳性,不运动,不形成芽孢,不规则的杆状厌氧菌,发酵多种糖类,但不发酵淀粉。
但二者也有不同,
如,动物双歧杆菌动物亚种最适生长温度为39-41°C生长,而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为39-42°C;
前者在暴露于空气和CO2的环境下不能生长,后者可在10%氧气条件下生长;
前者不能在乳汁或含乳汁的培养基中生长,而后者能生长;
前者产乳酸和其他酸的摩尔比例为1:3.6±0.3,后者在厌氧条件下由葡萄糖产乙酸和乳酸的摩尔比为10:1;
前者分离自大鼠粪便,而后者可以分离自发酵乳、成人和婴儿粪便、兔和鸡粪便以及河流沉积物;
前者GC含量为61.3±0.0 mol%,后者为61.0±0.5 mol%;
前者模式株为R101-8T (LMG 10508T=ATCC 25527T= DSM 20104T=JCM 1190T),后者为UR1T (LMG 18314T=DSM 10140T= JCM 10602T)。
因此,名单中的“动物双歧杆菌”和“乳双歧杆菌”,虽然从名单制定的特定历史条件来看,是指同一种细菌,但随着研究的进展和现实情况的变化,为了避免混淆,建议及时于与更新。
建议用动物双歧杆菌动物亚种(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ubsp. animalis)和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(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ubsp. lactis),分别取代现有法规中“动物双歧杆菌”和“乳双歧杆菌”的名称。
今日参考文献
【1】MITSUOKA (T.): Vergleichende Untersuchungen über die Bifidobakterien aus dem Berdauungstrakt von Menschen und Tieren. Zentralblatt für Bakteriologie, Parasitenkunde, Infektionskrankheiten und Hygiene. Abteilung I, 1969, 210, 52-64.
【2】SCARDOVI (V.) and TROVATELLI (L.D.): 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(Mitsuoka) comb. nov. and the "minimum" and "subtile" groups of new bifidobacteria found in sewage.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, 1974, 24, 21-28.
【3】MASCO (L.), VENTURA (M.), ZINK (R.), HUYS (G.) and SWINGS (J.): Polyphasic taxonomic analysis of 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and Bifidobacterium lactis reveals relatedness at the subspecies level: reclassification of 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as 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ubsp. animalis subsp. nov. and Bifidobacterium lactis as 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ubsp. lactis subsp. nov. Int. J. Syst. Evol. Microbiol., 2004, 54, 1137-1143.
辟谣专家:中国营养学会益生菌益生元与健康分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
复核专家:向雪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
(内容整理自“科普中国”、“科学辟谣平台”)如果看完本文后你心里的疑问解开了,欢迎大家分享给身边的小伙伴,让更多人避雷谣言,让真相被更多人知道。
- 标签: